2020-01-03 11:56:02 阅读:176
导读:【攀妈爆照】虎皮鹦鹉@美人指,我家的蓝虎皮鹦鹉嘴嘴-----尝试养手玩鸟正在进行时!!!,是宿舍还是“鸳鸯窝”?.【攀妈爆照】虎皮鹦鹉@美人指虎皮鹦鹉难拍些,我家的蓝虎皮鹦鹉嘴嘴-----尝试养手玩鸟正在进行时!!!我家大女儿今天八岁生日,礼物是一只20几天大的蓝色虎皮鹦鹉。其实她更想养的是狗或者猫,但这两样养起...
随着大学的扩招和“城中村”治安问题的日益增多,大学生校外租房现象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——
是宿舍还是“鸳鸯窝”?
——西安大学生校外租房面面观
人民在线网首席记者 郑长春
时下,为了追求“个人的自由活动空间”,不少大学生喜欢在校外租房。这种状况,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。去年7月6日,教育部曾表示,原则上不允许高校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。据了解,这是教育部2005年对高校学生校外租房问题上稍微“松口”后的又一次政策回归。 虽然教育部对大学生校外租房再次下达了禁令,但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在校大学生搬出集体公寓,自己租房居住的比例不在少数。那么,校外租房为何会对大学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?高校、家长、大学生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? 近日,记者来到西安地区的部分高校,对校外租房一族进行了采访。 租房理由:寻找自由和安静的空间 为了浪漫,为了自由,为了安静,这似乎应该是大学生校外租房所追求的。而学校附近的小区和“城中村”,由于学生来往上课方便,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成了学生租房的好去处。为此,记者在高校附近的小区采访到了几位在外租房的大学生,并走进大学生的“家”中,听她们讲述在校外租房的点点滴滴。
讲述者: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小杨
租房理由:因为宿舍太过嘈杂,寻安静 小杨是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大二的学生。她对一年来的女生宿舍生活是满腹怨气,经常失眠的她,于去年8月28日终于在校外的白庙村与人合租了一套房子。小杨说,外租只是想逃离那个讨厌的宿舍,到外面念点书。她说,上个学期,八个人一间的宿舍添了好几台电脑,原本就不平静的宿舍更是又吵又闹。晚上11点后,还会有人用电脑看片、上QQ聊天,敲键盘的声音不绝于耳,有的都凌晨了还在打电话,那种缠绵的声音也不知是叫肉麻呢还是叫恶心,反正“让你睡不着”。 小杨告诉记者,在校外生活,下了课就回去,就像是回家一般,有种解脱的感觉。据她介绍:一室一厅的房子,一个月也就350元,分摊到自己头上差不多200元左右。除了这里有冰箱、电视、洗衣机、厨房、卫生间硬件优势外,最大的区别是“能自由自在地看看电视、看看书,晚上累了,10点左右就可以早早上床睡觉。她说,这里有个单独的卫生间,省得像在校时,上百个女生为争几个水龙头而搞得生活紧张、情绪对立。
讲述者:西安理工大学学生小白
租房理由:为了考研同时兼顾爱情 “我觉得,现在这样挺好的。”小白歪着头想了一下,面带微笑地告诉记者。小白,西安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大三学生,去年4月份搬出学校的集体宿舍,现在和男友一起住在学校附近一间4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。 老式木地板、老式衣柜、双人床、一部21寸SONY电视机、一台开起来“呼呼作响”的旧空调,月租400元,水电费另付。此外,她们自己添置了电磁炉、电饭煲、菜刀等厨具。 当时,小白和男友还处在初步交往阶段。一心准备考研的小白希望搬出宿舍,找一个安静、自由的地方好好学习,于是男友托熟人、访论坛、查广告,最后通过路边电线杆上的小传单,找到了现在的房子。 男友的热情、沉稳、体贴,让独自住在外面的小白渐渐敞开心怀,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依赖。后来,男友也搬了进来。“刚开始,是有点儿别扭,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,彼此就慢慢地适应了。”说到这里,小白眼睛里闪烁着光亮。“后来,他买了电磁炉、电饭煲,每到周末我们就‘改善改善伙食’。” 当记者问小白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会不会影响学习时,小白的语气很平静,“我们现在的课都不是很多,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。白天有时各忙各的,有时一起自习,学习方面还好。” 目前,小白还没有把同居的事情告诉家人和学校。“同学中搬出来住的人多了,学校也管不着。现在大学生同居也不是什么稀奇事,都是成年人了,我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。”
讲述者:西北大学学生小张
租房理由: 在外兼职 “晚归不太方便” “少了宿舍管理员的约束,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,而且也不必顾虑同宿舍人的想法,音乐想放多大就放多大,晚上想几点回就几点回。”西北大学经管学院大四男生小张毫不迟疑地说。同时,她告诉记者,因为要在外兼职,晚上总是要加班,回来时间都已经很晚,怕影响别人休息,因此她选择在校外租房子,“第二天清晨,又不怕被人从睡梦中吵醒。”小张表示:“大四早已没什么重要课程,忙于在市区找工作、实习,但是学校却在长安新校区,我为什么不能找离实习地点近的地方租房子?”
记者调查:
大学生校外租房有想法 小涛是西安市南郊某大学的大三学生,从大三下半学期开始,8个人的宿舍如今只剩下小涛和另外一位男生,因为其他同学都在校外租房了,或者是和女朋友同居过起甜蜜的小日子,或者一个人单独享受自由的空间。他说,其实自己也想过出去租房子,想买台电脑用于学习,因为学校那宿舍,冬天没暖气,夏天没电扇,宿舍没厕所,还老是停水停电,宿舍桌子还就一张,放了电脑,想学习都没地方,每天就那么几个小时的开电时间,买了电脑准成了“死宝”。于是,学校很多与他有同样想法的人,都出去租房子了。当然,不排除有谈男女朋友同居者和在外被有钱人“包养”者,这类可能占少数。更有甚者,一些法制意识淡薄、道德品质低下的学生,还在出租屋内从事卖淫嫖娼等非法活动,一些学生还因发生酒后斗殴、绑架诈骗、偷盗抢劫等案件被公安机关抓获,不仅失去了学业前途,而且也败坏了学校名声。 记者调查发现,这种不良现象在西安部分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,尤其是在某些民办大学,租房的学生已经达到了10%。其中,有的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过起租房的生活,大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住宿,脱离了学校的管理,其人身及财物受到侵害和男女同居时发生纠纷问题时有发生。在大学生租房群体中,寻找自由和相对安静的个人空间是他们选择的主要原因。其中,考研、与恋人同居和为兼职挣钱方便的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。还有一些同学,因为个人生活习惯和爱好比较特殊,不习惯寝室里的生活,或者和室友的关系不融洽,所以选择在校外独自居住。此外,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在外租住的学生比例有很大差异。高年级学生是在外租房的主要人群,他们一般在大三或大四搬出寝室,在外居住后就不想再回到大学宿舍的“樊笼”。这意味着,他们将从此告别学校集体生活。
学生态度:在外租房利大弊少 虽然,校外租房的社会反对之声不绝于耳,但是大学生自有看法。记者在某民办大学学生宿舍里对10位学生做了随机调查。其中,有4位同学认为,学校硬件资源紧张,食宿条件差,根本不能满足他们多元化的要求。在外租房只要注意安全问题,不耽误学习,利大弊小。 那么,如何看待自己身边的同学搬出学校集体公寓到外面租房居住呢?绝大部分同学都比较中立,认为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。一位同学表示,集体生活的确可以培养自己的群体意识和提高自己与人相处、交往的能力,有其积极性的一面,但是大多数同学在外租房也有其合理的一面,因此学校实在没有必要将他们管得那么死,相反应该多给学生一点自主性。 然而,有6位学生觉得,租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,通常父母给的生活费很难维持租房的费用,所以一般都要做兼职才能应付,那样的话势必影响学习。 家长:担心孩子出问题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,不少学生家长对于孩子校外租房持反对态度。一位学生家长表示,校园外的诱惑太多了,孩子在外租房不安全,家长很不放心。她还说,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女,不善于与人相处,在大学里与同学一起住,可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,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,学习怎样做人。 在机关单位工作的戴先生也明确表示,并不赞同孩子在校外租房。戴先生认为,由于长期在校外住宿,与社会接触时间久了,有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很不符合在校学生的身份,而且在外租房住宿既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,也不能保证自己有充足的学习时间。 “孩子社会经验少,主要担心社会上一些不法中介和坏人对他们进行诈骗,现在她们正处于青春骚动期,容易出危险。”在媒体工作的张女士忧心忡忡地说。 房屋出租户:成年大学生有完全行为能力
采访中,一些校外租房的学生认为,尽管学校的集体公寓条件比较好,但是往往住的人比较多,4~8人共处一室,彼此作息时间、学习习惯不同,难免相互干扰。况且现在学生学习压力普遍比较大,经常要参加各种资格认证考试,学校图书馆、阅览室都太过拥挤,因此远不如“偏安一隅”,自己单独租房居住,从而谢绝一切干扰,专心复习备考。教育部门禁止校外租房的规定很难真正执行,因为学校不可能掌握几万名学生具体的住宿情况,学生也很少“多事去告密”。 多数在外租房的学生称,他们搬出来住的时候并未向校方申请,宿舍里依然存放着部分物件和生活用品,偶尔也回去住住。“只要学校的住宿费照付就是了,学校不会主动检查,反正搬出去后校方也不知道。就算知道了,学校也不会要求学生搬回来。”而且,有些学校学生宿舍楼并不锁门,学生什么时候回宿舍,回不回宿舍都没有人管。
陕西师范大学校门对面的杨家村房屋出租户王师傅告诉记者,很多大学生是成年人了,有完全的行为能力,有权决定自己的住宿方式。不能因为个别租房学生“出了事”,就发出一纸禁令限制所有学生。规定学生如何住宿,这完全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去做,和目前的高校学生情况是不吻合的。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分清,哪些是学校的权力,哪些是学生的权利。 因此,学校一方面可以让低年级学生集体住宿,帮他们逐渐发展为社会人;另一方面,学校应该给高年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,掌握好一个“度”。实际上,学生校外租房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过程,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。我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校外住宿经验,因此应补上这一课。学生同住很可能在生活习惯、卫生习惯等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,因而在集体生活中往往难以相融,甚至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。因此,由于性格不合要求更换宿舍的学生很多,更有一部分的学生要么是不善于处理同学关系,要么是不习惯于集体生活,而选择在外面租房住。他们怀着“惹不起,躲得起”的心态避而远之,在校外租房营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和自由空间。现在大学生租房信息的来源广泛,许多大学校园中的宣传栏上都贴满了租房广告,论坛上也有专门的房屋租赁板块,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的学生还自发建立了一个“大学生互助租房网”,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帮助,但信息的真实性需要租房者自己核实。因为在外租房可能遇见纠纷,一旦因为学生不满房子环境等原因要求中途解约,预交和抵押在房东那里的房租就很难拿回来了。所以,大学生在外找房子都会非常慎重。
教育部门:
管理起来有困难 目前,我国有高校未安排学生在宿舍和公寓内按班集体住宿,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存在按学生经济状况安排住宿的情况。在一些高校,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住宿的问题比较突出,不仅形成了安全隐患,而且损害了高校乃至政府的形象。 针对大学生校外租房情况,陕西省教育厅曾三令五申要求各高等学校解决这一问题,但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得到彻底解决。在陕西省今年政协会议上,何玉辉等13位委员联名呼吁,彻底解决大学生在校外租房住宿问题,建议省教育厅、省公安厅联合对大学生在校外自行租房住宿问题进行认真整治,严禁高校附近农民将房屋租给在校大学生。同时,各高校要每天晚上对学生住宿情况进行认真检查,对自行在校外住宿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,情节严重的予以适当处理。
高校后勤人员:
没写进校规就等于“无法可依” 西北政法大学一位后勤管理人员告诉记者,去年教育部曾发出通知,要求各地高校2007级及以后的新生要保证按班级住宿,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。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毕业生离校和新生入学的时机,做好学生宿舍调整工作。其他年级在校生,没有按班级住宿的,要制订计划,在三年内逐步实现按班级住宿,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,对特殊原因在校外租房的学生,各高校要履行相关备案手续,加强信息沟通,严格教育管理。虽然上有教育部的“禁租令”,但面对下有大学生频频外出租房的现实,夹在其中的高校老师管理起来确实有困难,原因之一就是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把学生是否一定要住校写进校规。没有写进校规就相当于“无法可依”,学校对擅自在外居住的学生只能劝说,就是惩罚也只能是走走过场。 同时,该负责人告诉记者,因为教育部目前已经不再限制大学生结婚,因此学校对于学生校外同居等行为在管理上“比较回避”。对于学生的个人生活,学校已经不好干涉,只能“依法办事”。
律师反应:
学校不能干涉学生自由 关于大学生校外租房的问题,各高校纷纷采取了有针对性的行动,曾招致不少法律界人士反对。陕西开业律师事务所的梁律师说,法律上没有规定某一类公民没有租房的自由,教育部的禁令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。如果大学生坚持在校外租房,高校不能强行干预,而是制订相关管理措施。原则上,有条件的高校要进一步落实学生按班级住宿,尚有困难的高校要创造条件,保证新生按班级住宿。对在校内宿舍和公寓安排确有困难,而须在校外租房的学生,学校也要制定切实措施,力求做到相对集中管理,努力为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。 这一点不仅得到了法律专家的证实,也得到了教育部门官员的默认。陕西省教育厅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中国很多现实问题没有办法完全用法律来解释。比如,你说大学生是成年人了,学校不应管理学生的生活问题,但如果学生出了什么事儿,家长不还是来找学校?目前,教育部门已经不再限制大学生结婚,因此学校对于学生校外同居等行为在管理上‘比较回避’,对于学生的个人生活,学校已经不好干涉,只能‘依法办事’。”(责编 秦豫)